
日本人的老祖宗,真在岜沙苗寨吗?——当慢慢解开她的扣子(6)岜沙(biasha)苗族,生活在黔东南从江县西南山坳内的5个寨子里,合计300多户,2000余人。这里密林环绕,幽静神秘,历来少有人闯入,也正由于这样,迄今还依旧保留着古老的生活风俗。10月30日,在我探访黔东南第十一天的上午十点,我在从江丙妹镇大桥桥北,叫了一辆摩托,在若隐若现的都柳江水的目送中,向着西南的盘山小路行驶7.5公里,抵达了传闻中那神秘的“枪手部落”。(也就是在此,我结识了福州摄影家协会的陈、林、刘三位老师及贵阳的画家归老师,开启了一同在神秘岜沙、翠里瑶浴、侗乡肇兴及皮林的芦笙赛之行。)

在岜沙村寨口,开设着六七家具备苗家建筑特点的吊脚楼客栈,因为进入了旅游淡季,游客稀有,我在其中的“岜沙客栈”,找了一间窗户朝村寨的景观房,丢下行李,拿起相机便沿着客栈下错落弯曲、或陡或缓的石板走进了的寨子。寨子里的行人不多,偶尔有的苗人赶着牛或挑着菜篮,沿吊脚楼间的小径匆匆走过,尽管之前已做了一些功课,但亲眼目睹岜沙苗人的装束,依旧令我感到有的诧异。

岜沙的男性都在头顶结了发髻,而将它余部分的头发剃光,他们上身着发亮的枣红色的、圆领右开襟土布衣,下身穿黑色直筒大裤管土布裤,并在腰部和肩上,分别佩着砍刀、扛着土枪;而女性们,则将五颜六色拼接成的菱形图案的衣裙,裸露于那发亮的枣红色的土布衣裤以外,并在小腿部套上刺绣的饰套,在她们的项上及手腕上,一般都配以粗重的银项圈及银手镯,十分耀眼。


顺着小径,我被一阵喧闹声引向竹林边的一处民宅建筑工地,与黔东南其它少数民族一样,这里依旧维持“一家建房,家家帮忙”的习惯,此时,恰逢午餐时间,女性们在叽叽喳喳地边吃边聊天;而男性们则聚在竹林边吸烟休息(男女客人分开吃饭,是苗族人祖上留下来的饮食文化风俗)......

我为友好的岜沙男子们拍了几张片子后,便走进正在吃喝的苗女们,刚刚走进她们,便有一个苗女、端着一碗白酒向我走来,一边劝酒、一边粗野地要将碗直接往我嘴里倒,边上的几位苗女嘴里喊着“喝酒,给钱!喝酒,给钱!”,我发现不妙,快点扭过身来,拔腿就走。边走边想起刚下车时,一些老人和孩子围上来向我讨要的情景,内心不免对岜沙的印象、对于岜沙旅游业的将来,笼上了些许阴影。

下午四点左右,大家来到了岜沙树林中的一处表演场,和一批境外游客,一同赏析了由岜沙人自己演绎的民族舞蹈及镰刀剃头的表演。


据了解,这里不少老人到了7、八十岁时,为了不给晚辈添加麻烦,就移居到被游客称为“老人村”的王家寨,一个人过着放牧耕作的生活,直至离开人世,十分凄惨。

次日.我和福州摄协陈、林、刘,画家归老师及一对美国夫妇一同前往王家寨.经当地人介绍,大家背了一些盐巴和糕点前往,期望给老大家以一点点帮助......

因为雨后不久,通往王家寨曲曲弯弯的山路异常泥泞,但一路风景怡人,经过一公里多的步行,大家走进了这个偏僻寨子,老大家大多放牧去了,偶尔见到一些留守的老人,但他们大多不同汉语,也就不如何便捷交流,但从他们的神态、举止及表情中,可以看到他们生活的清苦与沧桑。


其中,还是碰到了一位通汉语的老人,闲扯间,知道了一些有关岜沙人的故事——老人告诉大家,古时候蚩尤被黄帝打败后,率领部落一路向西南大迁徙,以谋求存活,而岜沙人就是那次大迁徙中,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岜沙人崇拜树木。孩子一出生,其家人就会为其种一棵树,并随着着孩子的成长,一直到其老去死亡后,就将那棵树砍下做其棺木,并在埋葬亡者的棺木上,再种上一棵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发髻是岜沙男士装束的性别标志,它是从蚩尤时期传下来的风俗,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见到的最为古老的男士发式。过去发生过有日本史学专家来黔东南寻根的事情,他们发现,古时候日本武士的发髻,几乎与岜沙男子的发髻完全相同,于是断言,日本人肯定是岜沙人的后代。

在岜沙,男女的恋爱是无所顾忌的,每逢春种秋收时节,岜沙苗寨特有些“闹女孩”就拉开了序幕,年轻男女结伴相约,白天他们互相帮忙插秧收稻;晚上就聚在被帮助主人的吊脚楼里,唱歌、喝酒、抱女孩。一个小伙同时可以抱几个女孩,而女孩也乐意让小伙子们抱,越被抱得多的女孩,就显示她越有魔力,相应地,就会有很多小伙子想要娶她。在岜沙,没被小伙子抱过的女孩是非常丢人的。假如某个女孩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那样,她在岜沙人眼中,即使是极具魔力的女生了!为此,会发生当地女生、用各种方法挑逗外乡小伙子的事情。一旦遇上,那样你就姑且抱个够吧!当然也曾有过胆小的外乡人,被大胆的岜沙女孩吓得狼狈而逃的事情。



11月1日,在岜沙的第三天,根据事先的约定,大家跟随当地的一位叫做“滚元亮”(央视对其进行过专题报道)的枪手,前往寨子里,期望他给大家安排“一位长者和孩子在屋子里拍摄用镰刀理发的场景”,兜了一圈,没落实,只能由滚元亮自己替代老人为孩子理发了,不免有的失落;同时,原定陈老师和滚元亮约定的、由其陪同前往吊脚楼,拍摄苗女织布、染布的场景,因滚元亮的变卦未能达成,但事后,滚元亮照样还是要收取未根据约定落实的全部款项,致使陈老师非常不愉快......

确实,岜沙有着其它区域不拥有的极具特点的旅游资源,但,同在黔东南,却少了板闷村水族的大度、少了大利侗寨的友好、少了翠里瑶寨的热情,少了朗德苗寨的淳朴......伴随岜沙开发旅游业的,商业化已不可防止。但在研究怎么样保有原滋原味的岜沙风俗的同时,怎么样使当地民众不急于求成,维持其民族的尊严,也是一门亟待进行的功课!这个问题有待于政府、有待于游客,更有待于岜沙人自己予以看重和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