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要:巴根,巴马县东山乡的深山中一个瑶塞,距离巴马县城60多公里,距东山乡政府2公里。这里住户大都是番瑶,生活在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之中,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九分石头一分土,人均耕地仅半亩左右,三分之二是在石缝里,碗一块,瓢一块,土壤瘠薄,易旱易涝,素有“3日无雨地冒烟,雨下三天被水淹”。住在大石山区的瑶民,目前还用原始的耕作工具“公婆犁”与翻锹等耕作。除此之外,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瑶族杆栏式木楼,与目前极难见到的瑶族传统服装,还有传统的铜鼓。
铜鼓楼是巴根屯的标志建筑,群众载歌载舞的好地方,节日,瑶胞们肯定聚集在这里打铜鼓、唱山歌。 2.>交通:巴马(中巴汽车)→东山路口(搭摩托车进山)→巴根屯。 自驾:南宁至巴根屯350公里,路况好,车程约4小时。 巴马县城至巴根屯40公里,车程约1小时;出巴马县城沿东兰方向驱车至东山路口,右转,进入大石山区,车子在陡峭的山路中穿行约1小时,一座古朴牌楼上面“巴根”两个字,进来就是了。 3.>饮食:瑶家熬的八宝粥非常不错吃,材料玉米、红豆等,真的的养生食品。 4.>住宿:瑶家住宿没什么讲究,山里凉快,不需要风扇和空调。 5.>游玩:瑶家每人能歌善舞、常常有瑶胞在自己家里木楼与另一家的同胞对歌,遇上节日或有哪些重大活动,你还可以赏析到原生态的歌舞表演;平时你可以跟随瑶胞上山收包谷,或者帮他们踩碓子、做糍粑,感受浓郁的瑶家风情。
巴根屯一共十几户人,是布努瑶,这是瑶族的一个分支。因为长期居住在大石山中,他们的生活仍旧维持着浓郁的民族特点。大多数已经住进石瓦结构的住房了,瑶族传统的杆栏式木楼,由于需要常常修理、易着火而日渐失宠,目前全村仅剩四座。木楼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坐落的方向不限。木楼分三层:吊楼下为第一层,圈养猪、牛等家畜;第二层住人;第三层储存粮食和物品。木楼的建造无须一根铁钉,却十分坚固。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番瑶平常的穿戴已经完全汉化了,即便在大山深处的巴根屯也不例外。由于传统服饰不只生产生活不便捷,而且每次穿着打扮都特别费事,至少需要一个小时。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材中的妇女才翻箱倒柜找出祖传的瑶族传统服装,认真地打扮起来。而且在巴根屯也是仅存的几套传统服装,尤其是纯银打制的胸饰和头饰,会打制的民间工匠都已辞世,打制工艺也基本失传了,更示得珍贵。 穿着打扮完毕,小伙子和女生们围坐在木楼里的火塘边,抽着土烟唱起“戏话歌”。据村中蓝玉国介绍说,这是番瑶年轻人结婚时唱的情歌。番瑶有以烟探情的风俗,番瑶男女年轻人个个年龄非常小就掌握了吸烟,到了恋爱年龄,通过喜庆日子和节日走到一块,当一方相中他们时,为了试探他们是不是想与自己谈情说爱,就互相递烟探情,一旦他们接下烟,说明他们没建议,双方就以歌对答。 番瑶妹仔有个习惯,一个人可以同时跟五六个甚至更多的男年轻人甚至更多的男年轻人恋爱,谈的人越多,说明女方不但漂亮有魔力而且聪明伶俐能干,爸爸妈妈也以此为荣耀。如此总是就出现几个男年轻人同时到一个女方家探情、争相帮助女家劳动的场面。遇见这样的情况,几个男年轻人并不因此感到悲观失望,反以此感到无比光荣。当女方择优录取其中一个身体健康勤劳能干为人忠厚为我们的心上人将来,其他几个男年轻人分别要不要买一些礼物送给他们,以示夫妻不成朋友在,友谊长存,祝贺他们美满幸福。
番瑶只有一个传统节目,祝著节,是阴历5月29日。那时村中村民都会走下木楼,架起铜鼓,表演了祝著节上最主要的节目——铜激励。 番瑶过祝著节是纪念番瑶创世母神密洛陀的过生日。时尚在东山乡番瑶民族中间的铜激励包括祭神、娱乐、爱情3个方面,用铜鼓两面、皮鼓一面,2人(多为女人年轻人),对面而立敲击铜鼓。皮鼓摆在两面铜鼓中间,舞蹈动作由打击皮鼓者表演,另有2人拿簸箕伴舞。其舞蹈动作有高跳,远近跳,朝天动作,朝脚下打,前后左右打,侧身打,蹲腰打,整个表演过程灵敏度高,手法多变,步伐紧密,表现了番瑶人民能歌善舞的精神面。 2010年2月13日(大年三十),温家宝总理来到巴根,与当地群众联欢共度年三十,并写下对联—“山清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横批“日新月异”。如今,东山乡把温总理写的对联,经过字迹仿真制作成牌匾放到巴根瑶寨寨门,巴根可谓“日新月异”。